实验大中小型动物烫伤模型如何构建?点进来了解

发布时间:2024-10-08
烫伤模型

1. 模型背景

烫伤模型由高温固体接触皮肤造成皮肤损伤。

烫伤等级分别为

(1)Ⅰ度烧烫伤:表现为受伤处皮 肤轻度红、肿、热、痛,感觉过敏,无水泡;

(2)Ⅱ度烧烫伤:表现为受伤处皮肤疼痛剧烈、感觉过敏,有水泡,水泡拨离后可见创面均匀发红、潮湿、 水肿明显;

(3)Ⅱ度烧烫伤:表现为受伤皮肤痛觉较迟钝,可有或无水泡,基底苍白,间有红色斑点, 拔毛时可感觉疼痛;

(4)Ⅲ度烧烫伤:皮肤感觉消失, 无弹性,干燥,无水泡,蜡白、焦黄或碳化,拔毛时无疼痛。

目前用于烧伤研究的动物模型多种多样,热烧伤、化学烧伤、电烧伤以及放射性烧伤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技术已较为成熟。

 

2. 动物建模方法—热

利用砝码放入恒温水浴锅进行加热,将加热后的砝码于动物背部固定进行致伤。 温度 80 ℃、以砝码自身重量 (0.5 kg) 作为致伤压力作用于小鼠致伤区 5 s、8 s、12 s,可获得不同面积的浅Ⅱ度、深Ⅱ度和Ⅲ度伤创面

适用动物:小鼠/大鼠/新西兰大白兔

建模过程:以大鼠为例,造模前24 小时用脱毛膏将大鼠背部脱毛并麻醉大鼠,将砝码放入100℃恒温水浴锅中加热10分钟,待砝码加热后取出置于大鼠背部,紧贴大鼠背部皮肤 (持续5秒/8/12秒)。烫伤时砝码保持平行紧贴于大鼠背部皮肤,烫伤后烫伤区域暴露无覆盖,之后将实验组大鼠放回笼中继续饲养。

 

模型验证:

肉眼大体观察:致伤5s大鼠局部皮肤发红、轻微水肿。愈合后毛发生长良好,有少量红褐色色素沉着,皮肤轻微挛缩,表皮光滑。致伤10s大鼠局部皮肤发白、水肿。愈合后毛发生长良好,皮肤瘢痕形成,表面粗糙不平。

镜观察:致伤3s大鼠表皮层次尚清楚,细胞明显肿胀、变性,层次结构尚清楚,细胞核结构不清。表皮内有水疱形成,真皮水肿、间质疏松,胶原纤维断裂,嗜酸性染色性能减退,呈嗜双色性。血管扩张、充血,皮脂腺、汗腺腺上皮细胞及毛囊上皮细胞尚清楚,部分肿胀、溶解。皮下组织中血管扩张、充血。致伤10s大鼠表皮细胞部分脱落,结构不清,明显变性、坏死,部分细胞已溶解。表皮内有水疱形成,真皮层间质疏松、充血,胶原纤维融合成片,嗜酸性染色性能减退,呈嗜双色性,大部分皮脂腺、汗腺、毛囊被破坏,结构不清,真皮深部可见残余毛囊。皮下组织血管扩张、充血、水肿明显,结构未破坏。上述结果表明,致伤3s大鼠为浅Ⅱ度烫伤,致伤10s大鼠为深Ⅱ度烫伤。

HE染色:对皮肤进行病理检查和观察:将伤创面连同周边皮肤约0.5 cm取下,平铺于滤纸上,然后固定于10% 福尔马林内,纵向和横向切取宽约3-4 mm皮肤,按常规制备石蜡切片,切片厚度为5 μm,苏木素一伊红(HE)染色,用显微镜观察并照相。


IHC染色:进行Ki67染色

由皮肤病理切片可知,造模24h后大鼠皮肤表皮脱落,真皮层结缔组织坏死,有明显的水肿现象,未见皮肤附属器。造模10d后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中出现疤痕组织,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、浆细胞等炎症细胞

 

doi. org/10.1016/j.carbpol.2024.122603.

H&E染色的伤口组织图像Masson染色的伤口组织图像

 

DOI 10.3389/fimmu.2023.1113948

与假手术相比,7s烫伤时皮下结缔组织中凋亡指标cC3显著上调。结果以平均±标准差提供。为了进行比较,我们采用了非配对t检验。显著性水平: ***p < 0.001

 

模型造模要点:

注意事项:注意砝码重量、温度等因素尽量保持一致。

风险评估:避免不当操作致动物死亡,如麻醉过度等造模后立即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氏液5 mL抗休克。